为了让更多青少年了解并传承拨浪鼓的制作技艺,近日,江北新区通江集村妇联举办“摇响非遗记忆•童趣拨浪鼓”活动。
活动通过趣味游戏、文化讲解和创意手作三大板块,让亲子家庭在互动中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,共同完成了一场传统文化与家庭温情的双向奔赴。
活动伊始,志愿者为孩子们介绍了拨浪鼓的历史。拨浪鼓是中国传统民间玩具和乐器,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期的“鼗”鼓,后逐渐演变为儿童玩具和乐器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,拨浪鼓不仅承载着民间智慧,还体现了传统手工艺的精妙。
在“亲子气球挑战赛”环节。父母与孩子协作完成“头顶运球”“指尖托球竞走”等任务。气球象征京剧艺术中轻盈灵动的“云手”与“水袖”,稍有不慎便会“破功”。现场气氛热烈,一位家长笑言:“平时工作忙,很少陪孩子玩,今天才发现,默契比输赢更重要。”小小的气球不仅打破了陌生感,更让亲子关系在协作中悄然升温。
“红脸的关公忠勇,白脸的曹操奸诈,蓝脸的窦尔敦侠义……”在文化讲解环节,志愿者以生动的语言和精美的图片,带领家庭穿越京剧两百年的发展长河。孩子们瞪大眼睛,从脸谱色彩中读懂人物性格,从“生旦净丑”行当中体会角色百态。一位妈妈感慨:“原来脸谱的一笔一画都是‘密码’,传统文化比想象中更有趣!”知识问答环节,孩子们争先恐后抢答,京剧的种子悄然播撒在心田。
活动最热闹的环节落在脸谱拨浪鼓制作上。亲子家庭以彩绘为笔,以创意为墨,在素面鼓身上勾勒出独特的京剧脸谱。有的孩子大胆用色,创作出“彩虹版张飞”;有的家庭参考经典图案,严谨还原“包公铁面”。一位奶奶边调色边对孩子说:“你看,黑色代表公正,就像做人要正直。”小小的拨浪鼓转动时,不仅发出清脆的声响,更承载着文化传承的温度。活动尾声,孩子们举着作品合影,脸上自豪与喜悦交织。
这场活动不仅是一次手工体验,更是一场文化传承的启蒙教育。通过游戏互动、知识浸润和艺术创作,亲子家庭在协作中深化情感,在文化中汲取养分。希望每个孩子摇动拨浪鼓时,都能听见历史的回响;每个家庭携手创作时,都能触摸传统文化的脉搏。非遗的“活态传承”,正需要这样有温度、有创意的载体,让千年国粹生生不息。
![]() |
主办单位:南京市妇女联合会 支持单位:南京市城市数字治理中心 地址:南京成贤街43号 邮编:210018 苏ICP备05004952号-7 妇联访问统计:您是第 显示网站总访问量 位来访者 |
![]() |